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佛山市 [切换地区]

 找回密码
 加入家族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4965|回复: 0

齐心谱就和谐曲 问祖寻宗四海亲--安徽朱熹后裔寻亲之旅

[复制链接]

231

主题

94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9572
发表于 2015-3-30 23: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齐心谱就和谐曲 问祖寻宗四海亲
——安徽朱熹后裔 首次重走先辈迁徙之路


○朱熹后裔重走先辈迁徙之路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他虽然出生在福建,但对自己的祖籍地古徽州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在多地创建书院讲学。近日,安徽各地聚集合肥约40名朱熹后裔组成了“重走先辈迁徙之路”寻根团,寻访歙县篁墩、江西婺源、白鹿洞书院等朱熹曾生活、讲学的地方,以切身感受近九百年前圣贤的“崇文兴邦”之气。据悉,这在安徽还是首次。    寻根第一站
    古篁墩:“程朱理学”发祥地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璧村,中有古篁墩。” 虽然篁墩村仅是位于屯溪东北郊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但却是一个有着独特和重要意义的地方,被称为徽州的“大槐树”。这里,也正是朱熹祖上始迁之地,因此,“重走先辈迁徙之路”的首站便到了古篁墩。“篁墩村中的富仑山前,有一个朱家巷,那就是朱熹先世的故居所在。”安徽朱子研究会副会长、黄山学院研究员方利山教授说,“朱熹祖上是从篁墩迁至婺源、福建的,朱熹本人就曾多次说过,‘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 据方教授介绍,朱氏的始祖朱师古因躲避黄巢战乱,举家从苏州洗马桥迁徙篁墩(这时已改名为黄墩)。师古的儿子朱奉当时的刺史陶雅之命,率领三千兵马驻守婺源,因守土有功,子孙便在婺源安了家,朱也就是婺源朱氏的谱祖。到了朱师古的第八世孙,也就是朱熹的父亲朱松这一代,朱松被派到福建为官,举家迁往。朱熹也生在福建。但朱松年轻时曾经在新安郡学——紫阳书院求学,来闽后一直思念着故乡。“朱熹自小耳濡目染,时刻不忘自己是新安人,也常常以‘新安朱熹’自称。 在其诗文与书信中常常流露出对故乡徽州的思念之情,他三次回徽州省亲、扫墓、讲学,每次都逗留数月之久。”为重要的是,篁墩还和影响着中国历史的“程朱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程氏自晋代始迁祖程元谭涉居新安,居篁墩。至南朝,其裔孙程灵洗保卫乡土建立了功勋,后出任新安太守。以后程氏经世代繁衍。”据黄山市程氏文化委员会副会长程文俊介绍,程氏三十五世孙即“程朱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俩,虽长期居洛阳讲学,但他们念念不忘自己是程灵洗的后裔;而作为“二程”的学生,朱熹的学术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篁墩也由于是程颢、程颐、朱熹的故里和新安理学的发祥地,是徽州文化尤其是徽州宗族文化的精妙缩影,所以,历来被称为“程朱阙里”而声名远播。 “在篁墩,程朱是一家亲的。”程文俊副会长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朱氏始祖朱师古的墓碑是我花钱从别人家的砖墙上拆下来加以存放保护的,朱师古的墓地遗址所在田地也是我花钱买下来的。”难怪,笔者作为为数不多的外姓参加此次活动,竟然没有一点陌生感,原来也是一家人呵。而作为朱熹的后裔,他们一踏上篁墩这块土地,就在寻找先祖的气息,顶礼膜拜。是呀,一水之流而万脉,一木之茂而千条,虽然当年他们的先祖从这里各奔东西,但他们的根都在这里!
    寻根第二站
    文公山:巧遇同来祭祖人
    从儒学思想某种程度上讲,朱熹手植的杉树,不是植在山上,而是植在了人们精神的深处。当寻根团一行登临以朱熹的名号命名、位于江西婺源的文公山时,忽然有了这种感觉。     从婺源县城紫阳镇到文公山约有三四十里。“朱熹的先祖曾迁婺源,这里不仅有朱熹的一世祖墓,朱熹发迹的虹井,烧炉煮茶的廉泉,吟诗赋词的朱绯塘,还有他回乡扫墓手植的杉树。”婺源朱子文化研究会会长洪玄发说。     洪玄发会长说,关于文公山,还有一段传说呢。相传,朱熹的四世祖朱维甫与吴景銮同朝为官,而吴景銮因劝宋帝迁都牛头山而得罪,获朱维甫巧辞搪塞而保全性命,恰逢朱维甫之妻程氏豆蔻娘去世,吴为谢朱恩而替其选地于文公山半岭开窝平坦上供其安葬。下葬之际,吴景銮还特地用一把石灰在井底画了一个文曲星,这就是朱熹降世时左额有排列成文曲状的七颗痣之缘由,这在朱子的晚年自画像上都能找到注解。     我们走在文公山一条宋时就连接婺源与饶州的驿道上,看到一间称为“积庆亭”的徽式山亭,与婺源其他山亭没有异样,其功用是过往行旅遮风避雨小憩之处,却因承载着朱熹“流荫先灵”、“积庆后昆”的思想内涵,而让后人注目与回味。相传文公山有一种乌黑发亮的方形小晶体,是朱熹当年写祭文时滴落的墨汁幻化而成,当地人称“文公墨”……     也正因此,文公山的历史地位也被抬升。洪玄发会长说,文公山还一度由县令派官兵把守,并立禁碑一块“枯枝败叶,不得取动”。在约850年前的一个春日,朱熹回婺源扫墓时除认同该墓的发祥地位,还按太阳陈列图式亲自手植24棵杉苗(寓意二十四孝),如今我们看到,当年的杉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最高的竟达40米,最粗者胸围超过了3米。     文公山的古驿道和朱熹手植的杉树,对八百多年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次的衔接,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后人对它进行了虔诚的阅读和顶礼膜拜,它所透出的人文气息又浸润了多少后人,但让我们惊喜的是,我们在婺源寻找朱熹足迹时,竟意外地遇见了一支来自铜陵的朱熹后裔,很自然,我们在一起谈论朱熹,在一起祭拜先祖……“婺源老家同天同时同地相遇实乃千载难逢、百年少遇之事。这并非巧合,应感谢始祖冥冥之中的安排。”铜陵朱熹后裔孙朱明辉如是说。沧海桑田变幻,世事往复轮回。就如同文公山现存16棵拱天立地的巨杉,是朱熹在理学之外创造的又一奇迹——这是朱熹遗存在文公山、在婺源的一种活的文化符号。
    寻根第三站
    白鹿洞书院:感受中华文脉
    白鹿洞书院是寻根团此行的第三站。在这片院落里漫步细览,先贤书院、报功祠、礼圣殿、紫阳书院、御书阁、明伦堂……流连于此,在肃然凝重的氛围中,我们似乎能听到当时青衫士子们那琅琅的书声。     “白鹿洞书院建院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据江西省朱子研究会朱小试主任介绍,唐贞元年间,洛阳书生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李渤驯养了一头白鹿,能听人使唤,常替主人去办事购物,当地村民以为神鹿,故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李渤隐居处也因此被称为“白鹿洞”。开宝九年(976年),当地士绅学者在旧址上建起了一座书院。以此为发端,“白鹿洞书院”这五个字走进了中国教育史、学术史、思想史。之后,白鹿洞书院经宋、元、明、清数朝,九兴九废,历尽世间沧桑。被称为“天下书院之首”。     “然而,虽然渊流千载,但如若没有朱熹,白鹿洞书院也许在史册上仍难以得享如此之高的隆誉。”朱小试主任说,“南宋淳熙六年三月(1179年),朱熹到南康(今江西星子县)就职。此时,白鹿洞书院已经废坏达120年之久,仅有地基石础还能依稀辨得出曾经的规模。”     朱熹上任不久,便开始修建书院。据朱小试主任介绍,在白鹿洞书院,朱熹自任洞主、自为导师,亲临执教。他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规。这一被称为“朱子白鹿洞教条”的学规,成为此后700余年间整个传统中国教育办学的指导方针。
    后记: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这次我们手持《朱子家训》,沿着朱氏先辈的迁徙之路,参拜了有‘程朱阙里’之称的古篁墩旧址、登上了婺源的文公山、游历了朱熹讲学的白鹿洞书院,充分领略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远意境。”说起这次寻根,世界朱氏联合会副会长、安徽朱子研究会副会长朱金宏律师是“收获满满,感受良多”。     而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安徽朱子研究会理事朱传龙虽然很忙,但一直处在兴奋之中,“程朱理学是继先秦孔孟荀之后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朱熹可以说是集两宋理学之大成。作为朱熹后裔,我们想通过这次活动,促进朱氏宗亲及学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互相学习,搜集民间宗族情况,探讨移民对我省经济、文化、社会的作用,为推动传统‘仁义礼智信’、现代‘儒商’道德概念出一份力。”朱传龙说。     和朱传龙一样,不少寻根团成员都觉得收获很多,“也许有些人盼了一辈子寻了一辈子,也没能‘回家’,如今我们有幸重走先祖迁徙之路,一路走来,都有家人相迎,其乐融融。不论是年逾77岁的朱麟金老夫妻相伴而行,还是3岁小儿朱智麟的蹒跚上山,都只为在先祖墓前上一炷青香,磕一个响头,然后轻轻地说,‘我们回家了。’”宗亲朱金训的话或许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宗亲朱承志闻讯热情参加,宗亲朱振菠更是精心制作了纪念封,每走到一地都要盖上当地印章,“我要把这次活动永远记录下来。”
○朱熹在文公山亲手种的树依然枝繁叶茂
○寻根团成员在查找篁墩朱氏始祖谱
○在篁墩还保留有朱氏先祖的部分牌坊
○朱麟金老人(左)在朱熹讲学的古紫阳书院遗址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家族

×
本人承接宗亲公司--呼叫中心研发-网络电话回拨平台研发-提供网络电话和呼叫中心建设运营一条龙服务,欢迎宗亲找我。http://shop129691593.taobao.com/淘宝店
知宗亲之所需、供宗亲之所求、思宗亲之所想、帮宗亲之所需、急宗亲之所想,成宗亲之所愿,圆宗族强盛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家族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朱氏网站-朱氏论坛-鸿蒙朱氏联合会-世界朱氏联谊处-世界朱氏一家亲 ( 皖ICP备15016107号-2 )

GMT+8, 2024-11-15 01:25 , Processed in 0.15214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